歷史訂單
USA Gallery
/
台灣店
會員:
購物車:
君子思德,小人思樂--孔夫子,春秋戰國思想家
關於臧巴拉
臧巴拉產品
購物FAQ
行事曆
連絡我們
E-mail 分享
●
Email
留言訊息
●
驗證號碼
產品目錄
其他
八吉祥、七政寶、牌匾、立座
純銅
鍍金
手繪 - 樹脂
牌匾
多瑪
底座
鍍金
彩繪波麗
舍利塔
鍍金
水晶
金屬/玻璃
壓克力
舍利子
儀式周邊用具
法器
法會用具
儀式容器
察察模具
供品類
供杯
寶瓶
海螺
曼達盤
護法供杯
修法米罐
寶石碎片
其他
蓮花或燈
樂器
鈴 & 金剛杵
鈸
唱缽
鼓
嗩吶
紡織品
門簾
哈達
地毯/坐墊
壁掛
佛桌裝飾配件
東方服裝
佛像
佛像底座
鍍金佛像
木頭
銅全瑬金
半鎏金
水晶
黃紅青铜
裝藏物
樹脂 ( 波麗金 材質 )
彩繪 - 樹脂 ( 波麗金系列 )
唐卡
錦緞刺繡
畫布印刷
針織印刷
佛卡
護背卡英文簡介
護背卡中文簡介
貼紙 - 金色
貼紙 - 彩色
卡 - 錢包大小
卡 - 金色
其它
天馬旗
直立旗
橫掛旗
風馬紙
禮品
其它
装饰
訂閱電子報
退閱
/
訂閱
訂閱
/
退閱
Sun
2025
S
M
T
W
T
F
S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知識寶庫
適合與不適合剪頭髮的農...
雪晶 的 由來 與 使用療...
知識內容
More
關於網站
送貨與退貨
常見問題
網站地圖
公司簡介
關於臧巴拉佛教
我們的合作商
社會責任
法律效應
隱私權聲明
使用條款
商品目錄
臧巴拉目錄 2013
臧巴拉目錄 2018
八大守護神隨身佛堂
佛像
>>
木頭
八大守護神隨身佛堂
產品編號:2065
零售價格
NT
8000
元
購物數量
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!!
02-21001919
產品內容介紹
材質 : 木製 . 雕刻 . 佛像 . 小型佛堂
尺寸 : 大約
15 X 10 cm
( 8面延展開啟 )
敘述 :
佛龕的由來
佛龕(fó kān)最早起源於古代印度的佛教石窟藝術,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開始出現。當時,人們在岩石崖壁上鑿出凹陷的空間,用來安置佛像或菩薩塑像,這種形式被稱為石窟或窟龕,目的是提供一個專門的聖物安置場所,以供信徒禮拜和冥想。根據佛教經典如《觀佛三昧海經》記載,須彌山中有無數龛室,其中安置化佛,顯示佛龕的概念已融入早期佛教的宇宙觀和造像傳統。 這種石窟式的佛龕不僅是藝術形式,還反映了佛教從印度向外傳播的過程,例如在犍陀羅和馬圖拉地區的早期佛教藝術中,佛龕常用來裝飾佛塔或寺院,材質多為石頭,雕刻精美,以確保佛像的莊嚴和持久。
佛教於西漢末年(約公元前1世紀)傳入中國後,佛龕的形式逐漸本土化。中國最早的佛龕多見於石窟寺,如山西的雲岡石窟(北魏時期,約公元5世紀)和河南的龍門石窟(北魏至唐代,約公元5-10世紀),這些石窟中共有數千個窟龕,內置近11萬尊造像,並保留了石刻窟檐和排水設施的遺存。 這一時期,佛龕從單純的岩壁凹陷演變為更精緻的建築元素,融入中國的宮殿式建築風格。唐代以後,佛龕開始從石窟擴展到木製或金屬製的小型櫥櫃形式,用於寺廟或家庭供奉。清代乾隆時期(18世紀),皇家佛龕更趨奢華,使用紫檀木或黃花梨木製作,供奉如文殊菩薩等重要菩薩,體現了佛教與皇室權力的結合。
在日本,佛龕的歷史則與佛教傳入(約6世紀)相關,受中國影響,但發展出獨特風格。只有窟龕形狀的藝術品才稱為「仏龕」(butsugan),其他多稱「厨子」(zushi,意為櫥子)或佛壇。神道教的佛龕(如神棚)則用於供奉神符,顯示佛龕在東亞文化中的多樣適應。 總體而言,佛龕的由來反映了佛教從印度起源、經中亞傳播到東亞的演變,從原始的石窟形式轉向精緻的工藝品,融合了宗教、藝術和文化元素。
佛龕的使用時機
佛龕主要用於佛教禮拜、祭祀和日常供奉的場合,時機多與宗教節日、個人修行或家庭儀式相關:
- **寺廟或石窟中的使用**:在佛教寺院或石窟寺中,佛龕常年開放,用於信徒日常禮拜、冥想或參觀。例如,在中國的龍門石窟,信徒可在佛誕日(農曆四月初八)或觀音誕辰等節日時前來膜拜,祈求平安或智慧。 這類時機強調集體宗教活動,適合大型節慶或朝聖。
- **家庭或宗祠中的使用**:在華人文化圈(如中國大陸、台灣和港澳),佛龕常用於家庭供奉佛像、菩薩或祖先牌位。使用時機包括清明節、中元節(鬼節)或農曆新年等祭祖節日,家人會在這些日子點香、獻花、供果,祈福或追思先人。 日常時機則為晨昏定省,即早晚禮拜,幫助安定人心並弘揚佛法。
- **特殊儀式時機**:在日本,佛龕(尤其是帶門的)僅在祭祀或法事時打開,如祖先忌日或神道節慶,避免日常暴露以示尊重。 此外,在個人修行中,如誦經或打坐時,也會使用佛龕作為焦點,時機靈活,視個人信仰而定。
總之,使用時機多集中在宗教節日、家庭祭祀和日常修行,目的是維持信仰的連續性和精神寄託。
佛龕的使用方式
佛龕的使用方式因文化和場所而異,但核心是恭敬供奉和禮拜,強調莊嚴與清潔。以下是詳細步驟和注意事項:
1. **擺放與設置**:
- 佛龕應置於乾淨、安靜的位置,如寺廟正殿、家庭客廳或宗祠前方。避免背對門窗或斜角擺放,以符合風水原則。 大型佛龕(如宗祠用)置於公共空間,小型(櫝式)則適合居室。
- 內部安置:佛像置於正中或上方,菩薩像在兩側或下方,确保佛像突出以示尊貴。尺寸需與空間比例相稱,不可過大或過小。 材質多為木製(如紫檀)、石製或金屬,表面可有浮雕、通雕等裝飾。
2. **日常供奉方式**:
- 清潔:定期擦拭佛龕和佛像,使用適合材質的方法(如木製用軟布),避免積塵,象徵「時時勤拂拭」。
- 供品:放置鮮花、水果、香燭或燈光。早晚點香禮拜,誦經或默念心咒。
- 開放式佛龕(如中國廟宇)可隨時膜拜;帶門式(如日本家庭)僅在禮拜時開啟,關門時象徵保護聖物。
3. **祭祀或禮拜流程**:
- 準備:洗手淨身,穿整潔衣物。
- 步驟:點香(三支為宜)、獻供、合掌禮拜、誦經(如《心經》)、許願或祈禱。結束後滅香,避免火災。
- 在家庭中,若供奉祖先牌位,可結合燒紙錢或獻食,但需區分佛像與祖先的位置,避免混淆。
使用佛龕時,需心存恭敬,避免喧鬧或不潔行為,以體現佛教的慈悲與智慧精神。不同地區如台灣的觀音信仰或清代皇家風格,會有細微差異,但核心原則一致。
© 2025 Zambala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No part of this site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our written Permission.
服務信箱:
ZambalaLLC@gmail.com
電話:02-2100-1919 傳真:02-2523-1515 地址: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04號
Unless stated otherwise in content's license. Design By
DeviseTop
資料處理中‧‧‧